5经络

  经络学说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针灸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,指导着中医和针灸的临床实践活动。正确理解和把握经络的内涵,是进行经络研究最根本的基础。

  经脉低电阻、高声传导、发光、高温等特性被发现,以及循经感传、循经皮肤病、循经性疼痛及循经性感觉异常均与古籍中记载的经脉线相吻合,人们对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已不再怀疑。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经络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,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提出了许多理论,形成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,即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及其形成机理、经脉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、经脉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显示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。这些对经络大量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研究中,研究结果大致有筋膜肌腱论、能量论、神经论、体液论、否定论等,但迄今为止,经络的本质仍缺乏定论。

  尽管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至今仍没有完全定论,但其在临床中发挥的作用却至关重要。经络是一个整体系统,不能分割开来看,其特有的生理功能决定它不是由简单的某一组织构成,不能用现代医学发现的某种客观物质片面的解释经络系统,如现代医学发现的血管、淋巴等。因此,在研究中应把握其整体性,结合其功能性以全新的视角来认识经络。临床是针灸与经络研究的源泉,医学知识和现代科学理论研究是探索未知的先导,实验研究则是揭示本质的必要手段,并为理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实验支持,为临床提供科学实验依据,经络的研究应倾向于运用严格的现代针灸临床实验方法加以检验,但也不能仅依靠实验方法来检验,经络创立之初是以人为对象,并且有"天人合一"的思想在里面。因此,充分结合历史背景、文化特点等因素来考虑,如果依靠实验医学,经络与实验医学之间在基本事实的认定方面常有不同,因而实验所揭示的经络极可能与经脉的实际存在状态相去甚远,须探究新的研究方法。对经络的研究要以中医基础理论、中医经络理论和中医整体观系统论为指导,将理论的整合、实验的支持和临床的启迪与验证相结合,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探索,由此对临床现象和经络功能活动的规律进行阐释。